2004年夏天,上海电视台的录影棚里发生过这么一档子事儿。刚录到一半的《财经郎闲评》突然喊停,穿着笔挺西装的
后来导播说漏嘴,原来节目组让他把中国制造业要完蛋的说法改得温和点。这场景特有意思,就跟这位教授这二十年的经历一模一样,在正经学术和娱乐流量之间来回折腾,活脱脱演了出经济学家的变形记。
与没文化的腌臜货夹头.带鱼.卢克不一样,也与不学无术的张公公不一样,他是个标准的学霸。
早年在沃顿商学院,戴着金丝眼镜天天捣鼓数学模型,毕业论文整出个郎氏破产预测模型,把华尔街那帮人都给震了。
那时候他的人生轨迹特明确:教书、发论文、拿诺贝尔奖预备役的帽子。直到2001年在深圳开会,他拿着计算器噼里啪啦一顿算,当众预言德隆集团资金链要断,结果被台下老板们当笑话听。
要说转型最成功的,还得数在电视上那套本事。能把GDP讲成体温计,把货币政策说成菜市场砍价,这种接地气的本事真没谁了。
当年《说》火到什么程度?北京出租车司机拉活都能跟你唠两句郎教授说热钱要跑。有回我在早点摊听见俩大爷争论,一个说郎教授说房价要跌,另一个马上怼回去他上个月还说刚需撑着呢,逗得卖煎饼的大妈直乐。
不过人红是非多。有次他在论坛上喷中国制造业毛利只有2%,结果当场被企业老板甩出报表打脸。那场面,跟现在直播翻车一样,底下观众举着手机拍,他站台上扶眼镜的手都在抖。后来听说那家企业专门做了个打假的网页,点击量比自家官网还高。
这些年变化最大的,还得是郎教授恰饭的方式。十年前出场费三五万还得穿西装打领带正经讲课,现在改穿唐装摇着折扇讲马云不知道的五个秘密,出场费直接后面加个零。有回我在机场书店看见他的新书,封面上印着比脸还大的烫金标题《狼眼看经济》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动物世界。
2011年,郎教授和空姐缪某在上海外滩喝咖啡旧情复燃时,估计没想到这场第二春会演变成中国最出圈的民事官司。他给小三买的两套浦东豪宅,后来成了经济学课堂里讲法律套利的活教材。
这老哥的骚操作堪称教科书。发现被绿后,他先走常规套路起诉要房,结果被缪某甩出自愿赠与证据打脸。眼看要输,郎教授突然切回学术模式,转身拉来第六任妻子当队友,搬出《婚姻法》主张夫妻共同财产单方赠与无效。这招釜底抽薪直接把空姐到嘴的豪宅吐了出来,吃瓜群众这才发现,原来《民法典》还能这么玩。
但教授显然没解气。他亮出更狠的杀招:当初给缪某注册的皮包公司,签过一份2000万的古董采购阴阳合同,转头就用这个从银行套了900万贷款。法庭上他理直气壮:钱给了公司却没收到货,要么还钱要么交古董!这套合同闭环设计,让法官都忍不住多看两眼卷宗,能把上市公司掏空术用在男女关系上,属实是降维打击。
最绝的是资金腾挪术。眼看贷款到期,他让儿子公司的钱过桥还贷,再让银行续贷填坑。结果转账记录没写备注,反被缪某抓住把柄告不当得利。这场持续六年的拉锯战,把消费贷、过桥资金、法人挂名这些金融把戏全遛了个遍,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《华尔街之狼》番外篇。
官司打到2019年,教授虽然要回房款却背了900万债务,空姐落得人财两空。吃瓜网友戏称这是顶级PUA对决,法律圈却默默记下这个经典案例,原来《合同法》第52条还能用来追讨包养费。
这场闹剧最讽刺的,是当学术精英撕下斯文面具,玩起法律游戏比谁都狠。就像网友说的:上课教你怎么防资本家,下课亲自演示怎么当资本家。
现在年轻人看,就跟看古董似的。有次在大学讲座,00后学生直接问:您怎么看自己被叫财经界的凤姐?老爷子扶了扶眼镜说:至少我们都靠本事吃饭。这话把我听乐了,现在想想还真有点道理。你去翻他抖音账号,六十万粉丝天天蹲他讲比特币骗局,结果弹幕里都在刷他三年前吹区块链的录屏,跟看连续剧似的。
他那套郎式经济学现在也不灵了。新书《新经济颠覆论》刚上市就被网友扒皮,说里边的案例都是十年前的老黄历。豆瓣上有个热评特损:建议改名叫《老郎讲老梗》。不过你说人家没市场吧,直播间里照样有人刷火箭求连麦,跟当年电视时代一脉相承。
说到底,就像面照妖镜,照出这个时代的各种拧巴。知识人要流量就得娱乐化,想赚钱就得商业化,可底线到底在哪?
你看他现在抖音上教人理财,背景音乐用的都是《野狼disco》,这画风跟当年在沃顿写论文的学霸简直判若两人。
说到底,这个老头折腾二十年,从学术神坛到娱乐泥潭,从预言大师到翻车达人,活脱脱演了场经济学家的魔幻现实主义大戏。
要我说,人家心里门儿清。在这个短视频都能卖课的年代,能把经济学玩成连续剧还能持续变现,这不比发十篇核心期刊厉害?只是苦了那些真信他暴富秘籍的老百姓,跟风买了空气币的,现在坟头草都两米高了。
所以啊,看看个热闹就行,千万别当真。这年头连诺贝尔奖得主都直播带货了,谁还分得清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娱乐?要我说,能在钱眼里翻跟头二十年还没晕,也算种本事。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