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想过,中秋节这个我们每年都过的节日,它的真正来历到底是什么?这个节日里,我们赏月、吃月饼,还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,但你可知道,这些习俗背后,其实隐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揭开中秋节的神秘面纱,探寻这个节日的真正来历。
中秋节的起源:敬月与秋报

中秋节的起源,可以追溯到古代对月的崇拜。在我国古代,人们对月亮充满了敬畏之情,认为月亮是神灵的象征,能够影响人们的命运。因此,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、秋天祭月的礼制。早在《周礼》一书中,就记载了周代的中秋夜迎寒、秋分夕月(拜月)的活动。这些活动,其实就是为了表达对月亮的敬意,祈求月神能够保佑人们平安幸福。
除了敬月,中秋节还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,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。为了庆祝丰收,表达喜悦的心情,古人便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。中秋,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,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,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,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。
中秋节的传说:嫦娥奔月与月饼

中秋节最著名的传说,莫过于嫦娥奔月了。相传,远古时候,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,直烤得大地冒烟,海水枯干,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。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,他登上昆仑山顶,运足神力,拉开神弓,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。后羿立下盖世神功,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,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。奸诈刁钻、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。
不久,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,名叫嫦娥。后羿除传艺打猎外,终日和妻子在一起,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。一天,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,巧遇一位仙长,仙长赠给他一包不死药。后羿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。逄蒙见后羿不在家,便偷偷闯入嫦娥家中,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。嫦娥情急之下,吞下不死药,顿时身体轻飘飘地飞向了天空。由于嫦娥舍不得后羿,便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,成为了月精。
后羿回到家,发现嫦娥不见了,便在房子里摆设香案,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瓜果,向月中的嫦娥祈求她平安。百姓们闻知后,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,向嫦娥祈求幸福。从此,中秋节拜月的习俗便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。
中秋节的演变:从祭月到赏月

中秋节的形成,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在古代,中秋节主要是为了祭月、拜月。人们会在中秋之夜,摆设香案,放上各种祭品,向月神祈求平安和幸福。但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们对月亮的敬畏逐渐演变成了对月亮的欣赏。
到了唐代,中秋赏月的习俗已经颇为盛行。许多诗人的名篇中,都有咏月的诗句。唐代诗人李白的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,杜甫的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,王安石的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”,都是描写中秋月色的千古名句。
到了宋代,中秋赏月的习俗更是深入人心。民间以月饼相赠,取团圆之义。晚上,人们会聚在一起,赏月、吃月饼,享受着团圆的喜悦。南宋时,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,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的节令食品,赏月、吃月饼、赏桂、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。
中秋节的习俗:赏月、吃月饼、赏花灯
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、吃月饼、赏花灯、拜月、赏桂花等。其中,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。古人有“月圆人圆”的观念,认为中秋节是家庭团圆的象征,因此,无论身处何地,人们都会在这一天抬头望月,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。
吃月饼,则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。月饼,又称为团圆饼”,其圆形的外形象征着团圆和幸福。在中秋节这一天,人们会聚在一起,分享月饼,寓意着团团圆圆、幸福美满。
此外,赏花灯、拜月、赏桂花等习俗,也是中秋节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赏花灯是中秋节的夜晚活动,人们手持花灯,穿梭在街头巷尾,欣赏各种造型的花灯,